形态描述
形态 成鸟繁殖期通体红褐色。头、颈、胸、腹锈红色,密布暗褐色斑点。眉纹白色。上体包括翼面黑褐色,各羽缘黄褐色,羽尖泛白色。飞羽黑褐色,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的羽端白色。背白色,腰至尾上多暗褐斑纹;尾羽具黑白相间的横斑纹,通常白色横纹较狭窄。腋羽、翼下覆羽白色,散布棕色斑纹。非繁殖期的羽色偏灰,缺少醒目的锈红色;腹部白色;喉、前颈、胸乌灰色。
虹膜黑褐色。嘴黑褐色,基部暗绿或黄绿色。腿淡绿、褐绿(成鸟)或黄绿色(亚成鸟)。
量衡度 (mm,g;参考 Prater al.,1977;Cramp et al.,1983;Hayman et al.,1998;Johnsgard,198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 90—114 270—300 57—69 133—143 51—60 34—42
♀♀ 93—131 270—300 64—76 138—151 54—62 36—46
虹膜黑褐色。嘴黑褐色,基部暗绿或黄绿色。腿淡绿、褐绿(成鸟)或黄绿色(亚成鸟)。
量衡度 (mm,g;参考 Prater al.,1977;Cramp et al.,1983;Hayman et al.,1998;Johnsgard,198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 90—114 270—300 57—69 133—143 51—60 34—42
♀♀ 93—131 270—300 64—76 138—151 54—62 36—46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型较半蹼鹬略小,嘴亦稍短。繁殖期通体红褐色,上体多黑褐色杂斑。头、颈、胸锈红色,多暗褐色斑。飞行时肩背部有很显著的白色。腰、尾上覆羽和尾羽密布黑白相间的横纹。腿呈淡绿色。
生物学
长嘴鹬繁殖地主要在北美洲的北部,在亚洲为罕见的迷鸟,偶然出现于沿
海地区和内陆沼泽。以昆虫、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食。
海地区和内陆沼泽。以昆虫、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食。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于美国(阿拉斯加、圣劳伦斯岛、美国西海岸),俄罗斯(西伯利亚北部楚科奇半岛),偶然出现在日本,印度,泰国,马来西亚等地。越冬地主要在南美洲或北美洲。
国内分布
国内见于河北(北戴河以南40 km,1只成鸟,1998年10月5日;见:OBC Bull.,1999,29:51)、广东(深圳)、新疆(莎车,1只成鸟,1998年9月28日;见:马鸣,2001)、台湾(宜兰、台南,见:OBC Bull.,2000,32:72—73;2001,33:73—74;34:89—90)、香港(米埔及后海湾,见:HKBR,1987:17;OBC Bull.,1996,23:49—50;24:60;1997,25:62—63)(迷鸟,图120)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长嘴鹬有时与短嘴半蹼鹬(Limnodromus griseus)被归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(Peters,1934;Dementiev et al.,1951;Kozlova,1962)。但是,由于二者在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上存在明显差异,多数学者还是将其分为2个独立种。
据Carey et al.(2001),1987—1998年间在香港米埔有4次肯定的记录,另有8次记录怀疑是长嘴鹬(Limnodromus semipalmatus)或者是短嘴半蹼鹬(Limnodromusgriseus)。
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。
据Carey et al.(2001),1987—1998年间在香港米埔有4次肯定的记录,另有8次记录怀疑是长嘴鹬(Limnodromus semipalmatus)或者是短嘴半蹼鹬(Limnodromusgriseus)。
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。